【戈程资讯】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池构建关键问题分析
2025-06-30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材料、固态电池界面改性、车联网协议等环节的专利许可,呈现出更强的技术耦合性与产业链覆盖度。
专利池通过整合分散专利资源,可降低许可成本、提升交易效率、规避诉讼风险并加速技术扩散,但其潜在的垄断风险亦不容忽视。本文聚焦专利池构建的五大核心问题,为产业专利治理提供系统性决策参考。
一、以互补性专利为入池核心准则
专利池的高效运作依赖于入池专利的互补性——不同专利权人的技术方案需形成协同而非竞争关系,才能有效消除“专利丛林”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技术创新。
独立第三方评估是识别专利必要性的关键机制:例如Sisvel专利池通过独立专家团队筛选WiFi 6标准必要专利,排除利益冲突并量化专利价值权重。随着AI技术发展,计量经济模型与语义分析方法被引入专利价值评估,成为传统专家评估的有益补充,提升了专利筛选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构建双向激励机制吸引产业参与
专利池的商业成功取决于能否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对专利权人,部分专利池允许其自主发起侵权诉讼,胜诉赔偿既增加收益又强化专利保护,形成 “维权 - 收益 - 技术扩散” 的良性循环;对被许可方,专利池通过费率折扣、打包许可等优惠策略,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准入门槛。这种双向激励使专利池在上游集聚技术资源、下游扩大市场覆盖,最终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三、设计灵活许可机制平衡各方权益
为兼顾效率与创新动力,专利池需在统一管理基础上保留权利人自主许可权。以HEVC Advance专利池为例,权利人始终拥有专利完整所有权,可根据商业需求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许可策略,管理机构不干预定价或交易方式。被许可方在加入前亦享有与专利权人的协商自主权,这种管理模式,既降低交易成本,又避免了垄断定价对市场活力的抑制。
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技术周期
专利具有法定保护期限,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迅速,专利池需通过动态机制实现“吐故纳新”。Via LA Licensing专利池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在准入环节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通过技术委员会审核专利的必要性并核查法律状态,配套建立专利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定期筛查并移除失效专利;设置基础许可费的同时引入技术分级溢价制度,结合产业技术迭代周期开展费率重审,通过许可方与被许可方协商机制实现价格动态平衡,确保专利池技术构成与产业周期同步演进,避免因专利质量问题引发法律风险。
五、系统性防范反垄断风险
专利池的集中许可模式易引发垄断审查。2024 年 6 月,我国市场监管总局针对Avanci专利池在汽车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中的潜在风险,首次启用反垄断“提醒敦促函” 制度,要求其完善合规建设。
新能源汽车专利池需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在专利筛选阶段避免纳入非必要专利,许可过程中保持费率透明并禁止捆绑销售,定期进行反垄断合规评估,确保符合《反垄断法》及欧盟《技术转让块豁免条例》等国内外法规,平衡技术整合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摘自:汽车知识产权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