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程资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美欧“双战场”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挑战与新态势

2025年6月4日,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在美新立案专利诉讼量同比增加350%,涉诉技术集中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电池技术专利纠纷占比最高,达到45%,主要集中在固态电池和快充技术领域;其次电机和电控系统纠纷约占25%。作为原告提起的专利诉讼以及“337调查”的立案均涉及锂电池核心技术领域。这些数据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也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面临的严峻考验。

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成为新战场,中国企业涉诉案件多涉及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技术,其中宁德时代在德胜诉案开创中国企业利用欧洲司法体系维权先例。

二、47%有效专利警示:中国车企海外防御体系漏洞待补

根据《2025中国汽车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报告》显示,近十年,全球汽车行业专利诉讼超过75%发生在美国和欧洲,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汽车专利诉讼发生地。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涉诉案件仍以侵权之诉为主,占比达到88.17%;国外整车企业虽然诉讼活跃度较高,但多作为被告应诉;国内供应链知识产权管理薄弱,可能导致零部件侵权风险向海外市场传导,叠加海外诉讼经验不足,形成双重压力。

中外专利布局效率差距显著。中国车企超半数PCT申请未落地,海外有效专利占比仅 47%。据统计,国外专利量TOP100企业海外专利覆盖美、欧、日等多区域,有效专利占比57%,且72.3%的PCT申请进入指定国;而我国企业布局高度集中,近半数PCT申请未进入目标国,导致欧美核心市场防御性专利储备不足,技术话语权差距持续拉大。

摘自:汽车知识产权

2025年6月6日


返回